磁吸式呼吸面罩固定裝置

  

磁吸式呼吸面罩固定裝置

蔡宛儒、王維芳、廖悅如、林耕任

一、創作動機

        氧療是臨床上普遍且需要的治療方式,可維持病人血中足夠的氧合狀態。傳統的呼吸面罩固定方式無法與臉頰完全密合,且容易脫落及配戴位置不佳,造成供氧效果不穩而造成氧合差、意識改變而面臨插管危機、延長住院天數,而照顧者亦背負著無形的壓力影響重大。此外,配戴呼吸面罩時,為了預防醫療器材引起之顏面相關壓力性損傷,護理人員通常會將紗布捲成圓筒狀,並包覆於面罩上的固定繩及黏貼於面罩上下方,或是更換材質柔軟的彈紗代替固定繩,以避免病人的雙耳、鼻頭及下巴受壓傷,但這些額外醫療衛材若是有髒汙、潮濕就須時常更換,不僅病人不舒適同時也增加護理人員工時及照護成本,故引發尋求解決方案的動機。本團隊突破技術困難,創新採用無帶式設計,研發出「磁吸式呼吸面罩固定裝置」,可克服以上問題(圖一)。

        「磁吸式呼吸面罩固定裝置」包含固定於呼吸面罩上的面罩支架,以及黏貼於臉部的導磁性貼片,透過面罩支架與導磁性貼片上的磁力將面罩固定於病人面部。相較於傳統綁帶式固定方式,本裝置可以避免面部的壓傷,另在傳統綁帶固定方式中,常見面罩滑落於下巴的問題,磁吸式固定方式也能防止面罩滑落。綜上所述,本發明裝置操作方式與照顧標準一致,不增加護理人員操作負荷,但可增加病人使用呼吸面罩的舒適度,且因配戴面罩穩定,減少氧合不穩所導致呼吸衰竭及缺氧等病安事件。簡化護理人員額外耗時更換預防壓傷的保護衛材,不只提高臨床上氧療照護品質且可降低照護成本。

二、創新或改良設計流程

        「磁吸式呼吸面罩固定裝置」的設計理念為一款能兼顧氧氣治療、病人舒適度及日常生活、護理治療方便性之作品,主要是針對臨床使用呼吸面罩常見之問題提出解決方式。於蒐集臨床護理人員對於呼吸面罩固定的臨床需求及思考解決方案概念之後,團隊便著手針對「可行性」以及「操作性」兩方面進行開發與改良,並團隊跨領域與醫工博士一同合作調整作品功能性測試,檢測運算磁鐵最適合的「吸附力」及「固定力」,以符合臨床所需及維護病人安全(圖二)。將微型一體式貼片微小化,適用於不同臉型使用者上,因輕薄讓使用者臉部異物感較低,接受度較高。磁吸效果的部分,經過測試,一體式與微型貼片式皆能在使用過程中乘載呼吸面罩,經48-72小時配戴後移除皮膚仍正常(圖三)。

        本作品「磁吸式呼吸面罩固定裝置」的使用優勢在於簡化操作流程。原本的保護措施花費時間每次約5~10分鐘,每天視狀況需更換3~5次不等,總計一天花費約25分鐘;透過一體成形導磁性貼片及磁釦式的設計及測試,可降低護理人員的操作負擔,導磁性貼片一拆即可黏貼使用,而磁釦卡於面罩上不須額外組裝,總花費時間不用1分鐘,使護理人員在使用上更順手,更有效率。

三、專業適用性及推廣價值

        在病人使用「磁吸氧氣面罩裝置」,在翻身或是移動時氧氣面罩仍可以穩固於臉上,以維持穩定氧合濃度,而面罩也可以穩固在口鼻位置,不會一直滑落,無需要用手去做調整,臉上也清爽許多,不會被黏貼許多膠布,磁性貼片使用上無不適感。而在普通病房或長照機構內若照顧者為家屬或看護、外傭,在協助病人餵食或是臉部清潔時操作便利,照顧起來減少許多前置保護步驟,而氧氣面罩可以較穩固的貼近口鼻讓照顧者較安心。

       推廣磁吸式呼吸面罩固定裝置增加氧氣面罩固定效果,除了能夠降低壓傷的發生,讓病人更舒適,也避免使用鬆緊帶造成的不適感,而最重要的防止氧氣面罩下滑,可以讓病人在活動或是護理人員翻身的過程中不必擔心因氧氣面罩固定不牢靠而導致血氧濃度不穩,造成後續醫療問題。本作品耗時三年不斷研發、測試、調整及修正,達到簡單、輕便、好操作,2022年8月實用性已進步達5分(滿分),獲得臨床醫護的好評。

       研發初期送審美國臨時案(案號:63176359)進行專利保護,2022年已申請美國及台灣專利,經本院防壓傷品管圈應用本品有效控制顏面部位壓傷發生,品質持續改善指標,獲得台灣持續改善競賽-銀塔獎、臺灣醫品協會品質改善成果競賽-銅品獎。另外因本新創品項技術及設計具新穎性及實用性,在2021年「第18屆國家新創獎」亦受評審肯定榮獲臨床新創獎的殊榮,可見臨床迫切改善此壓傷議題本品提供是較佳對策,本品適用於各個年齡層病人用氧的需求及具實用性,值得推廣。不僅醫院可以使用,亦適合推廣至全台醫療院所、護理之家、居家護理機構及居家照護使用,讓病人及照顧者、醫療團隊創造三贏的便利。 

圖一、磁吸式呼吸面罩固定裝置的設計

圖一、磁吸式呼吸面罩固定裝置的設計

圖二 、磁吸式呼吸面罩固定裝置雛型品的臨床驗證

圖二 、磁吸式呼吸面罩固定裝置雛型品的臨床驗證

圖三、一體式與微型貼片之皮膚測試

圖三、一體式與微型貼片之皮膚測試

 

參考文獻

 

  1. 王淑鈴、莊寶玉、舒婉娟 (2018)‧運用組合式照護降低心臟加護病房醫療裝置相關壓傷發生密度‧護理雜誌,65(3)80-87https://doi.org/10.6224/JN.201806_65(3).11
  2. 林玉慈、許家騏、吳亭蓉、關詠文、車慧蓮 (2020)‧防壓傷氧氣面罩‧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8(2)207-218http://journal.gerontechnology.org.tw/currentIssueContent.aspx?aid=446
  3. 林佳慧、梁淑緩 (2005)‧氧氣治療護理‧護理雜誌,52(2)67-71http://doi:10.6224/JN.52.2.67
  4. 許美玉、林瑞萍、呂基燕 (2019)‧醫療器材相關壓力性損傷預防策略‧護理雜誌,66(3)106-111https://doi.org/10.6224/JN.201906_66(3).13
  5. National Pressure Injury Advisory Panel. (2016). NPIAP Pressure Injury Stages. https://npiap.com/general/custom.asp?page=PressureInjuryStages

  

 

作者資訊

蔡宛儒

成大醫院護理部 護理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