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疾病是因冠狀動脈粥狀硬化,使血管內斑塊堆積,造成血管狹窄影響血流。針對嚴重冠狀動脈狹窄,使用心導管技術進行氣球擴張並放置血管支架是目前廣泛使用的治療方式1。目前塗藥支架能有效恢復血流,並維持一定的血管通暢率。但長期來說支架放置在血管內可能造成慢性發炎、支架內新生動脈粥狀硬化、或晚期支架內血栓,進而降低血管通暢率。此外,支架可能會影響分支的血流,也使血管收縮舒張的調節功能消失,使病患心血管功能受到限制2。
為了因應血管支架的長期副作用,生物可吸收式支架的想法因而誕生。早在可吸收式支架發展之前,FDA已核可許多生物可吸收性聚合物材料,並廣泛應用於各式各樣的醫材開發。因此,當要發展生物可吸收式血管支架時,聚乳酸(poly-L-lactic acid, PLLA)這類聚合物材料便成為支架開發的合理選擇。亞培公司(Abbott Vascular)於2011年就發表以聚乳酸為骨幹的生物可吸收性血管支架(Bioresorbable vascular scaffold, BVS),並獲得European Medicine Agency核可上市。但Absorb III臨床試驗卻發現相較於第二代塗藥支架,BVS三年內的血栓生成率及心血管事件顯著上升3。由於療效不如預期,不良反應發生風險較高,此類支架已於2017年9月下架。一般而言,聚合物材料支撐力較弱,因此支架厚度較厚以維持適當的血管支撐。但較厚的支架會降低支架置放後血管內壁癒合的速度,進而增加血栓的風險。
金屬材料支撐力較強,可改善聚合物材料力學強度不足的問題。鎂合金材料由於其適當的力學性質、優異的相容性與生物可降解性,成為最被廣泛研究的可吸收式金屬材料。然而,鎂金屬醫材在生物體內活性過高,降解速率過快,使支架在體內維持適當的結構及力學強度。近年研究發現稀土鎂合金強度高、延展性高、易加工等優點,更能改善鎂金屬的降解速率。此外,鎂合金經聚合物塗層處理之後,更能進一步控制支架降解速率。百多力公司(Biotronik Inc.)所研發的Magmaris鎂合金支架結合上述特點,於2017年於歐洲上市。目前臨床試驗顯示其在三年追蹤的安全性及臨床表現上皆有不錯的結果4。但Magmaris鎂合金支架力學強度仍比不上傳統金屬支架,因此支架厚度仍較目前主流支架厚,因此,長期的血管通暢率及降解產物對於生物體內的長期影響仍待時間驗證。
除了鎂合金之外,鐵(Fe)、鋅(Zn)、鉬(Mo)因為力學強度較佳,血管支撐效果較好,也被認為是金屬可吸收性支架的可能選擇5。但這些材料仍因降解速度不理想,或降解產物可能會對人體有毒性,而仍無法開發出理想的可吸收式支架,仍需後續研究進行修正改良。
參考文獻
作者資訊
楊博凱 成大醫院內科部 主治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