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健科照護的病人中,經常會面對一群神經元受損的病人,腦中風、腦瘤、脊髓損傷、或其他免疫系統疾病影響神經者,這類病人占復健科服務對象中一半以上。而這群病人在復健訓練過程中,若有影響到下肢功能者,經常會期盼自己能夠重新站起來,即使是肌肉力量很差的個案 (徒手肌力測試manual muscle test,MMT未達3分者),仍期待在職能治療或物理治療的訓練課程中,可以進行站立的訓練。目前,職能治療針對此類肌力較不足、仍想進行站立訓練者的患者,會利用國內吳鑫漢治療師所設計的站立桌[1] (圖一),協助病人進行下肢承重的站立訓練。然而,協助一個MMT未達3分的病人從輪椅上的坐姿到站立的姿勢,除了經常是需要2位治療師的人力徒手用力將其抓起之外,對於治療師的肌肉骨骼也是容易造成傷害的,在Darragh, Huddleston, & King (2009) 研究指出成人生理領域工作的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有高達23.9 ~ 48.9% 的比例有工作相關的肌肉骨骼傷害[2]。如此一來,一個以病人為中心的訓練,卻可能是變成耗費人力、又耗損工作人員健康的治療活動。
目前這10年間,外骨骼輔具 (powered exoskeleton) 用於下肢肌力不足的脊髓損傷協助病人行走已有一些產品問世,國外有Rewalk、Ekso與Indego,國內也有廠商研發FREE Walk[3]。不過Charette et al. (2023) 的系統性回顧與Mann, Hurd, & Yang (2019) 的研究中,指出此類的輔具使用需要長時間指導病人去使用,病人必須重新學習此類的輔具,除了此類系統要價不菲之外,其仍有許多安全性的考量,如:跌倒骨折、穿戴輔具造成壓瘡、尺寸適性等[4, 5]。但,若可應用外骨骼輔具馬達驅動動力的概念,由治療師操作、協助病人站立,或許可以更輕巧、且較為不複雜的設計,並可應用在治療室場域中各個地方,治療師均可方便地將下肢肌力不足的病人轉位成站立姿勢,既可節省治療師人力、且保護醫療人員免於遭受工作上的傷害,也可幫助病人達成好想再站起來的期待。
圖一 職能治療室的站立桌,2位治療師人力協助下肢肌力不足的個案站立的情形。
參考文獻
作者資訊
|
|
|
|
1 |
楊琇晴 |
成大醫院復健部 |
職能治療師 |
2 |
徐秀雲 |
成功大學職能治療系 / 成大醫院復健部 |
臨床教授 / 職能治療師兼組長 |
3 |
林裕晴 |
成功大學復健學科 / 成大醫院復健部 |
副教授 / 部主任 |
4 |
蔡錦良 |
成大醫院復健部 |
職能治療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