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癇前症是孕婦發生週產期併發症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的研究顯示,在妊娠 16 週前(自第一孕期起)開始服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Aspirin)可以有效降低早發性的子癇前症,因此,能在懷孕的前三個月(第一孕期)篩檢出有子癇前症風險的孕婦就顯得格外重要。
子癲前症的診斷標準:懷孕20週之後才出現的高血壓(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90mmHg,且須間隔至少4小時量測一次,兩次數值都異常),並且合併有蛋白尿,或是沒有蛋白尿但有血小板低下、肝功能或腎功能異常、神經學症狀。大約2~8%的孕婦會產生子癲前症,其症狀包括嚴重頭痛、視力變化、右上腹痛、噁心嘔吐、尿量減少等等,也可能造成胎兒生長遲緩。嚴重者可能進一步變成子癲症產生全身性痙攣、胎盤早期剝離、子宮內胎兒死亡、大出血甚至死亡。而罹患子癲前症的孕婦未來產生慢性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升高。
篩檢時機為妊娠11到13+6週之間,以下為篩檢之檢查項目,包括:
(1) 孕婦病史及血壓量測,包含:妊娠高血壓病史、慢性高血壓、慢性腎臟病、糖尿病、自體免疫疾病、初產婦、高齡(≥40歲)、BMI≥35 kg/m2、有子癇前症家族史、距上次懷孕間隔>10年。
(2) 超音波測量子宮動脈血流阻力。
(3) 孕婦血中妊娠相關血漿蛋白(PAPP-A)、胎盤成長因子(PlGF)之由以上三大項綜合估算孕婦罹患子癲前症的風險,研究顯示此種篩檢方式可以有90%的篩檢率。
測量子宮動脈的Pulsatility index(PI)可以瞭解子宮胎盤血流灌注情形,高PI代表胎盤受損,促使子癇前症、胎兒生長受限、早產和死產的風險上升。在正常懷孕狀態下,子宮動脈PI應隨著胎兒CRL和母親體重的增加而降低,如果子宮動脈PI高於該妊娠週數的第90百分位,則視為子宮動脈PI過高。
子宮動脈PI的測量方式為:使用經腹部超音波獲取子宮矢狀切面並定位子宮頸內口後,稍微左右傾斜換超音波探頭,並使用color flow mapping找到子宮頸內口水平的子宮動脈,然後使用Pulsed wave Doppler,測量三個相似的連續波形的PI和收縮期峰值速度(PSV)(子宮動脈PSV大於60 cm/s,若小於60 cm/s代表測量到錯誤的血管)並計算左右動脈的平均PI。(測量方式如下圖所示)
(1) 子癲前症篩檢為高風險者,在懷孕16週之前到36週時(建議懷孕12週時開始)每日服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可有效降低早發性子癇前症發生率。
(2) 飲食上降低鈉離子的攝取量,攝取足夠的鈣質及鉀離子,有助於預防高血壓發生。
(3) 未來展望:可思考導入人工智慧AI應用分析來提升篩檢效率之可行性。
陳芃伃 成大醫院 婦產部 醫師
康琳 成大醫院 婦產部 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