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design 是由美國史丹佛大學於 2001 年創立的跨領域醫療創新教育計畫,初衷在於解決醫療創新斷層,讓工程師與醫師能共同理解臨床問題,開發具臨床價值的解決方案[1]。該計畫不僅限於醫療器材,近年更延伸至醫療軟體、AI、健康平權與衛生政策等領域,強調透過需求導向的創新模式,建構完整的健康科技解方。
國立成功大學自 2012 年起即於前瞻醫材科技中心與醫工所開設 Biodesign 課程,並近年透過國科會 STB 計畫選派種子教師赴 Stanford Biodesign 接受訓練。筆者本人於 2024 年初有幸參與此訓練,實地於灣區學習並觀察當地生醫新創的運作模式。
在灣區,生醫創新與創投活動極為活絡,每年超過十場創業競賽活躍於各大創投機構之間,目前已有超過三百家健康科技公司在當地落地,多數源自 Stanford 校內研究或課程延伸[2]。Biodesign Center 除了進行教育訓練外,更串聯強大的校友網絡,校友橫跨醫療體系、產業、創投、與新創圈,形成一套從教育到創業的完整生態系。
值得注意的是,灣區的發展模式與美國其他地區略有差異。好比波士頓著重於藥品生技開發,而多與藥廠合作;明尼蘇達波利斯以醫療器材為主導,與許多醫療器械器材大廠合作甚至由器材大廠作為主導角色;灣區則結合硬體、軟體、AI 與精準醫療等多元領域。投資者組成也不再侷限於傳統藥廠與醫材廠,科技巨擘如 Google、Apple、Meta 等亦積極投入健康科技領域。
回到台灣,我們面對不同的創業與產業環境,需有本土化的策略。台灣擁有完整製造業生態系與高品質的醫療與學術基礎,在半導體、複合材料、紡織、電子製造等領域均具競爭力。然而,過往新創多由技術端出發,再尋找臨床應用場域,常因需求不明確或規模不足而難以落地。此外,傳統產業欲轉進醫療器材領域,亦常受限於對法規與臨床端需求的陌生,導致多數淪為低附加價值的代工角色。
因此,若能由臨床方提出實際需求,再由學研單位協助釐清需求價值與臨床場景,最後媒合技術並整合相關產業鏈,將有機會建構出一種具台灣特色的生醫創新模式。
此模式需仰賴跨界整合與明確分工。舉例而言,從臨床醫事人員觀察到的需求,若有一組擁有市場驗證、技術調查、利害關係人分析、專利檢索等能力的團隊協助,則更有可能發展出具商業潛力的醫療器材。而從技術出發的研發團隊,也需要臨床專家、法規與智慧財產顧問的早期介入,才能提高商品化機會。
此外,產業導入宜早不宜遲。透過早期與製造端合作,讓研發團隊了解製程與法規挑戰,也能更有效調整設計方案,避免日後落地卡關。
成大前瞻醫材中心正扮演這樣的關鍵平台角色,不僅協助盤點並串聯需求,還能結合臨床、學研與產業資源,建立可行的解決方案與商業模式。透過 Biodesign 課程訓練、SPARK 計畫孵育、國際合作等一系列措施,我們期待能打造出台灣獨特的生醫器材創新生態系,讓更多臨床問題獲得實質改善,也為台灣醫材產業注入新的動能。
參考文獻
作者資訊
|
姓名 |
單位 |
職稱 |
電子信箱 |
1 |
馬千里 |
國立成功大學前瞻醫療器材科技中心/奈米醫學研究中心 |
助理研究員 |
Ccma.icf@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