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D2醫藥平台研發系統以病找藥、以藥找病、翻轉藥研

BT&D2醫藥平台研發系統以病找藥、以藥找病、翻轉藥研

邱顯泰

 


全球人口的增長及平均壽命的不斷延長,社會更需要健康照護及公共衛生的資源,而藥物及保健食品的需求亦愈發增加,藥物研發服務市場規模逐年擴大,藥廠及保健食品廠會投放資源去研發更多的藥品及保健品來迎合社會的需求。全球藥物研發服務的市場規模龐大,Precedence Research預估將從 2024 年的 658.4 億美元升至2034 年 的1587.4億美元,以9.20%的年複合增長率快速成長。 另外,根據Euromonitor的研究,2023年全球功能性食品與飲料市場規模分別達4664與1359億美元,合計共6023億美元;而2023年全球膳食補充劑市場規模為1337億美元,預計2027年將達到1650億美元。由於功能性食品和飲料與全球消費者的日常飲食習慣高度契合,預計將持續保持強勁成長勢頭,到2027年市場規模預計將增至8107億美元。全球營養保健品市場規模亦持續攀升,年複合增長率為8.33% (2021-2030),預估到2030年可達1兆美元。

 

因應全球性高齡化與疾病樣態的快速演化,及傳染性、癌症、慢性與退化性等醫療問題的增加,市場對於健康保健與藥物開發有急迫性需求,然而由於疾病標靶難尋、藥物臨床失敗率高、藥物研發時程長與成本高、藥物副作用與抗藥性等嚴厲挑戰,導致臨床與社會需求有嚴重破口。針對此醫藥產業與學術研發瓶頸,台灣生技藥研團隊(Taiwan BT&D2 Team)研發並推出「BT&D2 醫藥平台研發系統」,建構有適應症標靶、中西藥物、藥物修飾酵素、實證醫藥等四大核心資料庫,利用東西方臨床醫學大數據的AI人工智慧整合運算、化合物合成與修飾技術、中藥配方萃取製程、高效生物功效試驗平台等核心技術,運用「以病找藥、以藥找病」模式,提供精準藥物與適應症的配對預測分析、藥物合成與修飾、具科學依據的中藥新穎配方、配方改良與副作用抗藥分析、及中西醫藥合治診療方案,以革命性創新模式解決上述醫藥問題,達到翻轉傳統製藥、智慧中藥、創新配方的功效。

 

圖 1


台灣生技藥研團隊以國內醫藥、生技相關之學研單位、中西藥廠、醫美藥妝品商、保健食品商等生技研發與製藥客群為對象提供產品與服務,從亞太地區出發,逐漸擴展至國外(全球)的目標客群。BT&D2系統的特色在於整合AI 人工智慧、大數據(big data)、中西藥結合(combined medicine)的觀念及技術,開創新型的醫藥智聯網產品與服務,來翻轉傳統藥研服務;系統可融合中西醫兩方優勢,應用最新穎的人工智慧演算技術,提供最符合研發需求的醫藥預測分析服務及產品。

 

如圖所示,台灣生技藥研團隊內部以醫學、人工智慧、中藥保健、藥物合成、與生化修飾等五個分組運作研發,以B2B營運模式提供產品與服務給研發端目標客群:BT&D2系統在AI人工智慧的疾病標靶與藥物預測分析服務方面,可獨立直接對研發端客戶提供AI預測分析報告,使客戶得到符合臨床需求的藥物(材)與適應症配對資訊;另一方面,針對系統AI所預測分析出的藥物、藥材、配方、或中西醫藥合治養療方案,團隊可進一步提供研發端客戶後續的一條龍產品與服務,包括藥物合成與修飾、新穎中藥配方、配方改良、細胞與動物功效驗證、臨床試驗的銜接等,使研發端客戶繼續利用團隊的系統服務,使團隊能夠與研發端客戶維持長期合作關係而獲取最大經濟效益,也可使研發端客戶精進其所需與產品內容,免於耗費額外的時間與成本做其他的安排與後續的研發,而保有產值效率與營業機密的優勢。同時,由於團隊擁有豐富的過往研發經驗與資源(暨功效驗證研發成果與產學合作案等),已有許多AI預測後的衍生產品,包括抗三陰性乳癌藥物、抗骨質疏鬆症配方、美白去斑配方、祛疤淡疤配方、與抗病毒藥物等,可直接技轉或銷售這些產品或其相關技術給研發端客戶而營運獲取利潤。

 

圖 2

 

台灣生技藥研團隊以獨特新創營運模式,成功多項國內外產學研醫合作案,並進一步運用BT&D2系統為平台鏈結所創辦的亞太生技藥研聯盟(Asia-Pacific BT&D2 Alliance, APBA)成員,包括亞太地區11個國家共102個研發團隊,以跨國協作互惠運作方式,達到智慧醫療共享的聯合國SDGs永續經營目標。

 



參考文獻

 

  1. Singh, A., Xu, S. H., Tsai, Y. D., Yang, Z. S., Tang, H. J., Tsai, Y. J., Tsai, H. Y., Yuan, C. W., Chen, C. C., Thitithanyanont, A., Wang, S. F., & Chiu, H. T. (2025). Exploration of the anti-SARS-CoV-2 potential and expected mechanisms of small molecules from Antrodia cinnamomea by BT&D2 drug-targeting analysis. Bioorganic Chemistry, 163, 108646.

  2. Zhang, K., Yang, X., Wang, Y., Yu, Y., Huang, N., Li, G., Li, X., Wu, J. C., & Yang, S. (2025).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drug development. Nature medicine, 31(1), 45–59. 

  3. Djaoudene, O., Romano, A., Bradai, Y. D., Zebiri, F., Ouchene, A., Yousfi, Y., Amrane-Abider, M., Sahraoui-Remini, Y., & Madani, K. (2023). A Global Overview of Dietary Supplements: Regulation, Market Trends, Usage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and Health Effects. Nutrients, 15(15), 3320.

  4. Obayomi, O. V., Olaniran, A. F., & Owa, S. O. (2024). Unveiling the role of functional foods with emphasis on prebiotics and probiotics in human health: A review. 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 119, 106337.

 

 

作者資訊

姓名 單位 職稱 電子信箱  聯絡電話

邱顯泰      


台灣生技藥研團隊/

國立成功大學化學系


負責人/

副教授

       

hchiu@mail.ncku.edu.tw

06-2757575 轉65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