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控糖新武器 – 連續血糖監測

  

控糖新武器 – 連續血糖監測

沈宗郁、杜業豐

 

       根據國民健康署,台灣約有兩百多萬名罹患糖尿病的糖友,且每年都有近萬名國人因為糖尿病及其併發症而死亡。糖尿病影響國人健康甚鉅,對於醫療體系的負擔相當龐大。自我血糖監測 (SMBG, Self-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 是糖友自我管理的重要工具,透過扎指尖血即時獲取自己的血糖值,糖友能夠調整飲食、運動量,也能作為醫師調整藥物的重要參考。然而,SMBG只提供了一種「快照(Snap shot)」方法來監測血糖,且往往只在用餐前進行,因而錯過了用餐後、兩餐之間與深夜時段的血糖變化。SMBG也經常忽略掉無症狀的血糖異常(asymptomatic hypoglycemia and hyperglycemia)。最後,鮮少有糖友可以嚴格地執行SMBG。

 

        連續血糖監測(CGM,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在近40年內蓬勃發展,並在2018年健保有條件給付後開始逐漸受到重視。CGM透過在糖友手臂或腹部安裝一顆大約硬幣大小的傳感器,以其探頭持續量測皮下組織液(interstitial fluid)內的葡萄糖濃度,換算成血糖後,達到連續血糖監測的效果。相比於傳統的SMBG,CGM可以提供更詳細的血糖資料與數據,讓糖友能更清楚地看見血糖曲線圖、了解血糖的波動,紀錄平時被忽略的無症狀高血糖與無症狀低血糖,讓醫師可以做出更精確的藥物調整。

 

        目前市面上CGM分成三種類型:專業醫療型(Professional CGM)、間歇性掃描型(Intermittently scanned CGM)與即時型(Real-time CGM)。目前在台灣,專業醫療型CGM已經下市。即時性CGM方面,美敦力捍衛者(Medtronic GuardianTM Connect)於2019年進入台灣,裝置後傳感器會以五分鐘一次的頻率自動紀錄血糖,將數值透過藍芽發送到糖友的智慧型手機,呈現出即時的血糖曲線。美敦力捍衛者還能在低血糖前10-60分鐘做出提醒,讓糖友可以及時補充糖分以避免低血糖發生,藉此減少低血糖對健康的傷害。目前美敦力的即時型CGM已更新到第四代GL4,可以不用輸入指尖血糖校準,也可以進行選擇性的校準,讓監測數值更加可靠。間歇性掃描型CGM目前則以亞培的瞬感2(Abbott Freestyle Libre 2)為主,於2022年在台灣正式上市。糖友透過在手機安裝專屬APP後掃描手臂上的傳感器,便能夠獲得當下的葡萄糖數值,以做出飲食調整。亞培瞬感2掃描式葡萄糖監測系統也可以設定高低血糖當下的警報。亞培瞬感2的傳感器壽命長達14天,相較於美敦力傳輸器及感應器是分離的,可重複使用壽命達1年的傳輸器需要單獨購買,亞培的傳輸器及感應器是一體成形可拋棄式,安裝更便利,而且不需要指尖血來做校準,是糖友的新選擇。

 

        傳統上糖化血色素(HbA1c)反映了過去三個月內的血糖平均值,是糖尿病控制狀況的重要指標,然而糖化血色素較不能反映過於劇烈的血糖波動。血糖波動越大,對血管的傷害也越大,發生併發症的風險越高。連續血糖監測提供了更為完整的血糖曲線圖,也讓醫生與糖友可以更進一步評估血糖的控制狀況,比如血糖易變度(GV, Glycemia variability)與血糖目標範圍內時間(TIR, time in range),及低血糖時間(TBR, time below range)。透過連續血糖監測,糖友可以更進一步了解自己的血糖波動程度,並做出飲食與生活習慣的調整。

 

        根據糖尿病診療指引,有以下情況的糖友,更加適合利用連續血糖監測來控制血糖:曾發生嚴重低血糖者、易夜間低血糖者、有低血糖無感症者、血糖水平波動幅度大者、糖尿病患者懷孕或妊娠糖尿病者、糖化血色素 < 7%,希望維持血糖目標,同時減少低血糖風險者。目前健保給付範圍以第一型糖尿病糖友為主,且須合併懷孕、低血糖無感症、近期曾因低血糖事件送急診、半年內兩次糖化血色素超過8%等條件。第二型糖友們目前須自費裝機,價格則依廠商定價而有所不同。

 

        科技的進步、連續血糖監測的發展提供了糖友控制血糖的全新選項,讓糖友發現隱形的血糖波動,並且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飲食與活動,也讓醫療人員能夠更精準地調整糖尿病藥物。配合積極的自我照護、飲食控制、適量運動,達到降低糖尿病併發症、改善國人健康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Diabetes Care. 2019 Aug;42(8):1593-1603
  2. Diabetes Care. 2019 Mar;42(3):400-405
  3. Journal of diabe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5(3), 676–683

 

作者資訊

姓名

單位

職稱

1

沈宗郁

成大醫院內科部

住院醫師

2

杜業豐

成大醫院內科部

主治醫師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