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 Shneiderman的「人本AI」設計架構與其在醫療器材設計的應用
Ben Shneiderman的「人本AI」設計架構與其在醫療器材設計的應用
張昇崑
【背景】
筆者在2024年七月至美國華府(Washington DC)參加人機互動國際研討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通常簡稱HCI International),事前也報名了會議中Ben Shneiderman所主辦期半天的特邀講座(Distinguished Tutorial),主題是” Generative AI: 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在這個半天的活動中,他分享了他的「人本AI」(HCAI, Human-Center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設計理論和應用,以及他在這個生成式AI (Generative AI)興起的時代的想法,也邀請了在華府地區的數位學者、法學專家,分享他們在AI領域的研究和心得。
這篇文章綜合當天我參加該活動的筆記,和事後閱讀相關文獻,簡述 Ben Shneiderman的「人本AI」(HCAI),與其在醫材設計的應用。
圖1:Shneiderman教授的Distinguished Tutorial (筆者拍攝)
【關於Ben Shneiderman】
相對其他學科,人機互動這個領域相對是年輕的領域,但這個領域在這約30多年結合設計、工程、心理感知的發明,在很多層面改變了人們工作、生活、學習的方式。Ben Shneiderman絕對是這個領域的先驅與大師之一。
Shneiderman是美國馬里蘭大學電腦科學系的名譽退休教授,研究領域包含了人機互動、設計、資訊視覺化(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等,他的成就也獲得許多國際榮譽,如ACM SIGCHI 終身貢獻獎、ACM會士、IEEE會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NAE Fellow)、美國國家發明家學院院士(NAI Fellow)等。
Shneiderman的很多學術成果,都成為了我們目前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習以為常、或不可或缺的設計,如網頁超連結(hyperlink)、直接操作(direct manipulation)的介面設計思維、觸控螢幕鍵盤的相關研究、資料視覺化中的樹狀圖(treemap)、電子健康紀錄系統(EHR,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中的可用性和資訊視覺化相關研究。
另外,筆者從人機互動學習者,到人機互動教育者、研究者,也常使用了Shneiderman的學術著作成果,如他的書籍[1],從當初是我的學習教材,現在是我開給學生的參考教科書目之一,而他著名的 “The Eight Golden Rules of Interface Design” [2],也是學習、研究、設計使用者經驗和人機互動的人都會(也該)去參考的準則。
【Shneiderman的「人本AI」的基本論述】
Shneiderman的「人本AI」理論,總體來講是來自他在2022出版的書” Human-Centered AI”,也是他集結數篇論文和演講的成果。(這些成果,在馬里蘭大學有一個一站式的參考網站[4]。)
Shneiderman雖是電腦科學家,但他提出的HCAI,主要論述都基於以下這個想法:任何自動化(automation)、人工智慧,其主要目的,應該是要為使用者的表現(performance)做到:擴大(amplify)、擴增(augment)、 賦能(empower)、 和提升(enhance),也就是說,智能科技的設計者,應該想著如何以人為出發點去,構思如何強化人們的表現,而不是只專注於如何實現機器的功能或強化其表現。他在書中也提到許多例子,說明了有用類似思維的智慧產品或服務,在效能、商業、道德的面向,都相對能取得成功。
該書主要有以下四大部份:(1) 理性主義(Rationalism)和經驗主義(Empiricism)這兩種思想對人工智慧設計的影響,(2) 「人本AI」的設計架構(HCAI Framework),(3) 可以用來實現人本AI的設計隱喻(Design Metaphors),(4) 治理結構(Governance Structure),探討團隊、組織、產業、和政府如何建立相關規範和結構,來確保使用AI 的責任和道德。
以下對該書的HCAI 設計架構的部份,做進一步的敘述。
【人本AI設計架構 / HCAI (Design) Framework)】
Shneiderman在這個部份,先提出了他認為一個好的人智系統(Human-AI system),設計上應該考量能達到可靠(Reliable)、安全(Safe) 、和可信(Trustworthy)。可靠性是指,AI 系統必須可以表現出一致的功能,因此其在預定的操作條件應能下穩定運行,並提供準確結果,這也因此強調了廣泛測試的重要性。安全性是指:AI系統需確保使用者、社區、和社會的安全,這不僅是避免物理性傷害,還包含防止AI系統被誤用、濫用,而造成社會衝擊。因此在醫療領域,AI 系統在作預防、診斷、治療中的安全性,猶為重要。可信性是指,AI 系統須讓人產生信任,以便使人類能更好的使用。而為了建立信任,AI 系統要提供清楚透明的操作,和可解釋的決策,這呼應了「可解釋人工智慧」(XAI, Explainable AI)在近期是國際上重要研究課題之一。然後,在可靠性、安全性、和可信性的大目標下,Shneiderman提出了HCAI Framework。
傳統上,人與機器的互動,可以用「系統自動化/自主化的程度」(Level of Automation/Autonomy)分類[5,6]。譬如早期MIT的Sheridan和Verplank在提出的10個等級[5]:自動化最低等級的1級是完全由人類控制;中間等級是人與機器的協作,如第5級是系統選擇方案,但需要人類的最終批准才執行;而最高的第10級全自動控制,系統完全介入操控並忽視人類。這類的分級在當時的時代背景有其未來性和前瞻性,也啟發了很多領域如醫療、航空、製造、工程的發明,SAE J3016的自駕車的 6個自駕等級[7]也是基於這個概念。
Shneiderman指出,雖然這個觀念被很多領域運用,但這個分類法也一直在學術界經歷批評和重新檢視,主要是因為。這樣的一維的、線性的分類法,等同是說自動化的等級增加,人類控制度也就的降低(反之亦然),這某方面就是一種零和(zero-sum)、是一種思考上的侷限。因此Shneiderman提出一個二維的模式,橫軸是系統的的自動化程度(Computer Automation),縱軸人類能控制的程度(Human Control),建構了四個象限。該模式就是他的HCAI (Design) Framework,其中的分類簡述如下:
-
低自動化 + 低人類控制:這一象限的產品,通常用來執行簡單的、反覆性、例行性的輔助任務。相關產品如音樂盒、時鐘;相關醫療系統如簡易的用藥提醒穿戴式裝置。
-
低自動化 + 高人類控制:這一象限的產品,著重人類的控制和決策,系統只提供輔助和執行功能。相關產品如鋼琴、腳踏車、沒有Copilot的微軟Word文書編輯軟體;相關醫療系統如傳統的放射科醫療影像分析軟體。Shneiderman簡稱這個象限為”Human Mastery”。
-
高自動化 + 低人類控制:在這一象限的產品,自動化系統能肩負大部份的控制,人類可以(或必須)介入的程度較低。相關產品如安全氣囊、自駕車的較高等級駕駛輔助系統;相關醫療系統如心律調節器(pacemaker)。Shneiderman簡稱這個象為”Computer Control”。
-
高自動化 + 高人類控制:在這一象限的產品,人類與高度自動化系統的充分協作,系統並允許人類隨時介入並提供回饋。相關產品如智慧相機、電梯;相關醫療系統如智能手術機器人、病人自控式止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 PCA)的裝置軟硬體及其中控中心。Shneiderman認為這個象限的產品,較能達到前述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可信性。
Shneiderman也提到,這個二維觀念,還可以標示出兩個設計上的問題區:橫軸太往右,是過度的自動化(Excessive Automation),如波音737 Max在2018和2019的墜機事件,其中一個主因是該機型的MCAS系統(Maneuvering Characteristics Augmentation System) 對人類機師提供的資訊不足和過度干預飛行操作;縱軸的太往上的部位,是過度的人類控制(Excessive Human Control),如訓練不足的護理人員調節點滴不當,讓過量止痛藥進入病患體內導致其不適甚至死亡的悲劇。
【設計架構(Design Framework)的運用】
除了上述不同系統的比較,Shneiderman也用HCAI設計架構,分析了解同一種裝置的變化與進化。他在書中以用來止痛的嗎啡分注器(Morphine dispenser)為例,其使用需求來自於劑量的準確(太少不能止痛,太多會導致死亡),其型態包含了二戰時期使用的掛式藥液包(低自動化 + 低人類控制),後來有了可以讓病人或護護理人員手動按壓調節的型態(低自動化 + 高人類控制),和自動化的分注器(高自動化 + 低人類控制),到病人自控式止痛PCA的裝置、軟體、及其在醫院能全面監控的中控中心這樣的完整系統(高自動化 + 高人類控制)。
上述一系列的論述和舉例,也說明了在人機互動領域中,資深學者們為什麼會將自己研究經驗和創新想法,以設計架構(design framework)的形式呈現:設計架構可以用視覺化、簡化的方式,去對同一脈絡中複雜多元的發明或產品做比較、分析,更重要的是,如同Shneiderman的HCAI設計架構,它們可以成為研究者的設計準則,去跳出傳統的思維、發想未來的可能。而Shneiderman在他近期一系列的關於HCAI理論的學術論文、書籍、演講[4]所要傳達的是,好的(可靠、安全、可信的)自動化、智慧化產品的設計,應該把人類的需求和控制程度考慮進去,用以達他所述的擴大、擴增、 賦能、 和提升人類本來就有的能力。這樣的觀念,在醫療器材設計開發這樣充滿多元利害關係人(專家、病患、照護者、法規制訂者)的領域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
Shneiderman, Ben, et al. Designing the user interface: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6th Edition. Pearson, 2016.
-
Shneiderman, Ben. The Eight Golden Rules of Interface Design.
-
Shneiderman, Ben. Human-centered A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2.
-
Shneiderman, Ben. Human-Center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Sheridan, Thomas B., William L. Verplank, and T. L. Brooks. "Human/computer control of undersea teleoperators." In NASA. Ames Res. Center The 14th Ann. Conf. on Manual Control. 1978.
-
Parasuraman, Raja, Thomas B. Sheridan, and Christopher D. Wickens. "A model for types and levels of human interaction with autom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Part A: Systems and Humans 30, no. 3 (2000): 286-297.
-
SAE International, Taxonomy and Definitions for Terms Related to Driving Automation Systems for On-Road Motor Vehicles.
作者資訊
|
姓名 |
單位 |
職稱 |
1 |
張昇崑 |
國立成功大學 |
助理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