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拉拉齊整線器

拉拉齊整線器

黃學菡、李沂芝、王維芳、廖悅如、林耕任


 

衛生福利部2024年公布「113-114年度醫院、診所醫療品質及病人安全工作目標」,第三項提升手術安全中提及落實手術麻醉整合照護,強化團隊合作 (衛生福利部,2024)。麻醉後恢復室每個工作日近百位手術後病人轉入,是手術病人麻醉後留置的第一個照護單位,由於殘留的麻醉藥物、術後合併症可能發生等原因,使病人處於多變的危險時期,過程中生命徵象是瞬息萬變的,如心搏緩慢、呼吸停滯等會危及生命安全的狀況於麻醉甦醒期都可能隨時出現,故相當需要仰賴即時的生理監視儀器數據呈現,輔助臨床人員即時掌握病況。

 

當病人被送達恢復室後護理師會將生理監測器的5條導線安裝於病人身上,安裝後待生理監測器顯示心電圖、心跳、呼吸、血壓及血氧數值,確認生命徵象穩定後麻醉科人員才會回到開刀房接應下一位病人;生理監測器多條導線在使用時常是糾結成團,護理師拿取時不易找到導線的前端,故在安裝過程中常常拉扯互相纏繞的導線,容易導致導線脫落而需要重覆安裝,過程中非常耗時也無法即時掌握病況。而手術後病人在恢復室觀察時間短暫、周轉率高,導線纏繞會延遲安裝生理監視器的速度,細軟的心電圖導線打結則會影響心電圖成像速度,進而影響病人安全。臨床上希望在糾結的導線上有個整線器以解決纏繞的導線,讓護理師工作流程更順暢,病人生命徵象數值可以更穩定、更快速的呈現,而達到提升病人安全的照護。

 

因此本研發團隊創新開發一款適合臨床情境使用的整線器(圖一),每條導線都有個定的軌道,互不糾結,且集結軌道成束方便一手掌握,再加上護套,使導線不捲曲打結,創新整線器透過臨床檢測,收案評估對臨床護理操作之效率及影響,以生理監視器的安裝時間與心電圖成像時間作為主要效益指標。研究結果顯示,介入整線器後,傳輸線安裝時間由介入前的中位數43.0秒縮短為19.3秒,心電圖成像時間由57.7秒降至30.5秒,兩者皆呈現明顯下降,顯示整線器對操作流程的優化具明確成效。其可顯著縮短導線整理與接線所需時間,提升工作效率,並潛在減輕護理人員在繁重工作環境中的操作壓力,得到使用者正向回饋。

 

此結果亦呼應相關文獻,在實際醫療場域中的動點,護理人員需面對病人身上及醫療儀器上多條管路與導線,其雜亂交纏的情況常造成操作干擾與照護中斷,進而提升醫療錯誤風險(Poncette et al., 2020;Alameddine et al., 2009)。Haynes 等人(2015)亦指出,導線纏繞會延誤護理流程,並導致護理人員需重複確認線路來源,進而增加工作負荷;而透過導線整理裝置的輔助,能有效縮短理線時間並減少護理中斷次數。研究結果提供了量化數據佐證這些觀察,證實整線器在提升臨床效率方面具有實質價值。

 

此外,時間效益的提升亦代表在急重症或緊急處置場域中,護理人員可更迅速完成生理監測接線,提早獲得心電圖資訊,有助於病情變化的即時判讀與介入反應。此結果突顯整線器不僅是單一工具上的設計優化,其背後更蘊含潛在的臨床安全與病人照護品質提升可能性。

 

圖一、拉拉齊整線器

 

 

 

 



參考文獻

1.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2024,1月25日).113-114年度醫院、診所醫療品質及病人安全工作目標(衛部醫字第1121671420號函)。 https://www.patientsafety.mohw.gov.tw/xcdocb/cont?xsmsid=0M069415939762306582&sid=0O024613642710580442

2.Alameddine, M., Dainty, K. N., Deber, R., & Sibbald, W. J. (2009).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work environment: Current challeng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ture.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24(2), 243–248. https://doi.org/10.1016/j.jcrc.2008.03.038

3.Poncette, A.-S., Mosch, L., Spies, C., Schmieding, M., Schiefenhövel, F., Krampe, H., & Balzer, F. (2020). Improvements in patient monitoring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Survey study. 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22(6), e19091. https://doi.org/10.2196/19091

4.Haynes, J., Bowers, K., Young, R., Sanders, T., & Schultz, K. E. (2015). Managing spaghetti syndrome in critical care with a novel device: A nursing perspective. Critical Care Nurse, 35(6), 38–45. https://doi.org/10.4037/ccn2015321

 

 

作者資訊

 
姓名 單位 職稱 電子信箱  聯絡電話
黃學菡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護理師 n955389@gmail.com 06-2353535轉2550
李沂芝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護理長 - -
王維芳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暨附設醫院 臨床助理教授/護理部副主任 - -
廖悅如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護理師 - -
林耕任 成大Spark 專案經理 - -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