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醫學系選修課程《醫療創新導引》修課心得
成大醫學系選修課程《醫療創新導引》修課心得
林昱成
醫療現場經常存在令人感到「不夠好」的處置方式:繁瑣的操作流程、設備使用上的不便性,甚至現有治療方法仍有進一步優化的空間,這些「未被滿足的需求」(unmet needs)往往成為醫療創新的重要起始點。113學年度第一學期寒假期間,我修習了成大醫學院開設的《醫療創新導引課程》。這門課程邀請各界專家分享臨床經驗、研發歷程、專利申請與創業案例,並搭配校外企業參訪活動,為我們建構醫材研發的思考藍圖。課程後半段,我們分組進行專題討論,以現有的醫療痛點為出發點,發想並規劃醫材研發的方向,提出切實可行的改善方案。透過問題導向的學習方式,讓我體會到協作、思辨與探索能力的重要性。
我的三項重要學習收穫
一、從辨別問題到解決方案的系統性分析
首先,是學會從「察覺問題」到「精確定義問題」,進而制定「解決問題的具體計劃」。坦白說,作為尚未具備臨床醫療實務經驗的學生,我很擔心要在短短一週的課程中發現臨床痛點會很困難。多虧授課教師主動分享他們在臨床實務中遇到的各種狀況,提供明確的探索方向,讓我們能夠順利進行後續的資料蒐集與深入研究。在此過程中,我們必須先深入瞭解特定疾病及其盛行率、預後情況,以及相關治療的臨床重要性,接著撰寫「需求陳述」(need statement),列舉所有可能的解決方案並評估其可行性與市場潛力。這個過程不僅要求學員探索醫學專業領域的背景知識,更需要綜合考量產品的專利布局、法規限制、市場價值、人因工程設計,以及相關利害關係人的多元需求。因此,自己在最後的專題報告中得以跨域探索不同領域的知識體系,初探醫材開發的種種學問。
二、跨領域團隊的合作挑戰與收穫
其次,是跨領域協作帶來的衝擊。這次課程的學生組成橫跨醫學院、生科院、工學院、電資學院等多個領域。說實話,這樣的多元背景在課程初期讓我們的團隊互動中產生不少溝通障礙和思維邏輯上的差異與挑戰,但也正是因為這些磨合過程,激發了團隊內更深層的對話交流與創新的合作模式。舉例而言,我作為醫學背景的學生,習慣從病人心理狀態與主觀感受出發,思考如何提升病人的使用意願與接受度;而我的工程背景夥伴,則更擅長將抽象問題轉化為具體可行的機械設計方案與電子系統架構。藉著多元並進的團隊討論與深度協作,我們完成了從問題定義、需求撰寫、解決方案發想,到可行性評估的完整開發流程。在與不同背景的同學分享交流中獲得更寬闊的視野與洞見,學會從多種角度來構想產品,使其更加符合社會上所有病人的實際期待。
三、產學合作的實務價值與職涯啟發
其三,課程安排參訪怡忠科技公司,讓我深刻體會了產學合作的重要價值。透過企業參訪活動,我對未來的職涯選擇與發展路徑有更充分的想像空間,同時深入探索學術研究與產業應用之間的異同與互補關係。親眼觀摩實際的產品設計與測試流程,讓我見證從基礎研究轉化為應用技術的完整歷程,理解科學研究與商業應用之間的橋樑,瞭解到如何將嚴謹的研究成果轉化為商業化、標準化的市場商品,以及如何將創新構想付諸實現,最終轉化為可在臨床現場實際應用的醫療器材。這次參訪讓我對未來可能的職涯道路有了更具體的認識。
對課程設計的建議與反思
回顧整個課程,我認為「問題導向學習」的教學設計使我們受益良多。相較於傳統的理論灌輸,從真實醫療痛點出發的專題討論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創新思維。特別是「需求陳述」的撰寫練習,迫使我們必須深入思考問題的本質,而非僅停留在表面現象的觀察。然而,課程仍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建議未來可以延長課程時程,讓我們有更充分的時間進行深度的文獻回顧與市場調查,也避免因時間不足而無法在課堂中深入探討相關延伸議題。此外,若能安排更多不同類型的企業參訪(如新創公司、大型醫材廠商、研發機構等),將有助於我們更全面地認識生醫產業。另外,若可邀請曾經歷研發失敗案例的講者分享經驗,也能讓學員更真實地瞭解創新過程中的風險與挑戰。在團隊合作方面,建議可以在課程初期安排更多的破冰活動,或是課堂問題的小組討論練習,協助不同背景的同學建立有效的協作模式。同時,若能提供一些基礎的文獻整理工具與方法,將有助於未曾踏足研究領域的同學更有效率地閱讀、分析文獻,提升團隊工作的效率與品質。
結語:培養未來人才的創新思維
《醫療創新導引課程》不僅傳授學問,亦是思維模式的啟蒙課程。透過問題導向的學習方式、跨領域的團隊合作,以及產學交流的實務體驗,跳脫了傳統教育的框架,培養系統性思考與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學習經驗對於未來即將踏入臨床工作的我意義深遠。在醫療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一項產品的誕生必須要各種專業背景的人才共同協作,而醫師不只是疾病治療的執行者,更能夠成為醫療創新的推動者。當未來在臨床實務中遇到「不夠完善」的處置方式時,期許自己能夠運用課程中學到的思維框架,系統性地分析問題、整合資源、尋求解決方案,進而為病患提供更優質的醫療照護。也深刻體悟到醫療創新並非一蹴而就,需要跨領域的深度合作與持續探索的精神。這門課程為我種下了創新思維的種子,期待未來能在臨床實務與研究路徑中持續茁壯,為台灣、甚至全球的醫療發展貢獻一份心力。
參考文獻
- 紀志賢. (2022). 醫療器材與技術創新. 醫療器材與技術創新通訊, 創刊號.
- 113學年醫療創新導引課程大綱. (n.d.).
- Dochy, F., Segers, M., Van den Bossche, P., & Gijbels, D. (2003b). Effect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A meta-analysi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13(5), 533–568.
作者資訊
林昱成 | 成大醫學系一年級學生
「感謝紀志賢醫師的邀稿機會,讓我得以撰寫此篇修課心得。同時也感謝這門課程的開課教師張志涵、林哲偉、翁振勛、紀志賢、阮俊能、蔡依珊、連偉志、郭立杰等人提供充實的課程內容。」